找到相关内容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

    先是用「处征心」来打破妄心的执著,明心的虚妄不可得,继  而以「十翻辨见」显示「见性」本有,不动不摇、不生不灭等,使人亲见这个本有  的灵知妙性,以圆成无上的功德。  由此可知「明心见性」乃是学修...佛教大师们开创了新的佛教流派以善顺社会的发展,而历史上  的原有的宗派大都瓦解後融人新的宗派。归纳佛教新宗派,大致有以下类:  一、人间佛教: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精神,提出以人间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0969906.html
  • 谈心的秘密

    很容易找到户口所在。但是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呢?却没有几人明白。有的人以为心就住在形骸里面,其实不然,有时候我们人明明坐在这里,而心却跑到千里以外去了。在《楞严经》里描述阿难尊者处征心的事,我们的心...虚有的妄执,便能享受随缘放旷,任运不系舟的逍遥!   ()以永恒心对无常心   佛教说诸行无常,世间的一切固然无常多变,我们的心更是如“水上打毛毬”,念念生灭不停。古人说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星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902216106.html
  • 大佛顶首楞严经重点提示(慧律法师)

    》讲舍识用根,阿难找不到真心,佛陀处征心,阿难就是找不到心,不是找内,就是找 外,就是找不到这颗心。讲舍识用根,就是叫你明心见性。净,譬如说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后面有一句很重要的,就是入三摩地,就是你念佛一定要念到 定,进入三昧的状态,才叫做有功夫。我们很多人看经典都看一半。念佛打妄想,他不知道《弥陀经》进而那一句话很重要的: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,乃至 日,后面这四个字很重要:一心不乱...

    慧律法师

    楞严经|慧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10333013329.html
  •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

    。「楞严经」也可分成以下几段:1、说经的缘起(即序文),2、说明修治的对象(例如处征心等),3、修行的理论(例如十番显见、会通四科、圆彰七大等),4、修行的方法和步骤(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)...  序   一、研究佛经的目的   二、研究的经典   三、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  四、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  五、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  六、佛教的实验方法   、佛教的实验效果   ...

    尤智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1339151.html
  • 三妙法与菩提心

    还有很多殊胜的观察方法,比如从自己全身内、外、中间去寻找等等,时间关系,就不一一提了,有发心的,可以研读一下《楞严经》中的'处征心'和'八还辩见',其实那个就是大手印、大圆满啊!所以经名为'如来密因...

    禅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1342341.html
  • 读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

    心缘心也。试问:心可缘否?若可缘者,请试缘之,心是何状耶?心是何色耶?若无所示,而曰缘心,能无自欺乎?楞严经中处征心。心不可得,十番辨见,见不能及,新译唯识,以心缘心,视若泛常,是神通超佛耶?是妄言...识,谓真如只是清净识所缘之境而已,此不同之处四也。  太虚法师书后曰:然其中若以八识为真如,及以阿陀罗识为识等,则不能诿以学级始粗末精之关系,以世亲之百法论,已显然将八识列于有为心法,而真如则列于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2543061.html
  • 法眼宗禅诗

    ,佛经一切现成。法眼宗正是广泛汲取了教乘菁英,而形成其独特的宗风和诗禅感悟。 1.楞严三昧铸法眼 《楞严经》处征心、八还辨见两大公案,明白指出堕入烦恼窠臼者,都是心目为咎。要脱离心目... 三、教乘菁英铸法眼 禅宗五家宗都重视教外别传,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。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,法眼宗对经典最为看重,并擅于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。五家宗中,其他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346908.html
  • 历代祖师对《楞严经》的评价

      附:大师一生教在《法华》,行在《楞严》之本,一生讲《楞严经》达十三次之多,并着《大佛顶经序指味疏》、「势至菩萨圣诞开示」及「处征心之发隐」。 见于《谛闲大师语录》页2、61-72、468-...可能也。 详于《宋高僧传.卷》。《大正藏》第五十册页751中。  唐末五代.永明 延寿禅师《宗镜录》之引释:(904 975)(莲社宗第六代祖师)  《宗镜录》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(961)。本书...

    果滨编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248787.html
  • 辨破《楞严百伪》——释愍生法师辨(1)

    相渴仰剃落等语,发生处征心一大段,岂非杜撰?其伪十二。  辨十二  据《涅槃经》【注八】谓:“阿难比丘具足八法……一者、信根坚固……八者具足,从闻生智。”岂知其发心时不渴仰佛之三十二相而从佛剃落耶?如普通...即是慧迪,尚待考证。吕文谓:“《宝积》竣事在先天二年,《楞严》译于神龙元年。前后相去八载,安得谓之证?”按神龙(唐武后年号)元年(公元○五年),先天(唐玄宗年号)二年(公元七一三年),故知是先译(...

    释愍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248788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思想之特色 -- 富有文学与哲学价值

    若不识真心之所在,则不能降服尘劳。譬如国王发兵讨贼,当知贼之所在,否则,如何声讨?然而,进一步追问,究竟心又在何处呢?这就是所谓“处征心”。亦即一般人都执著心必有处所,于是此经从七个方面去探讨心在...

    熊琬教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1248946.html